编程学习网 > 编程语言 > Python > Python垃圾回收机制(GC)如何工作?引用计数+循环引用问题如何解决?
2025
08-30

Python垃圾回收机制(GC)如何工作?引用计数+循环引用问题如何解决?


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这个话题,说白了就是“你写代码造对象,Python替你管内存”。这事儿对大多数人来说挺透明的,不太会刻意去想,但一旦遇到性能瓶颈或者内存泄漏,才会猛然意识到:“哎哟,原来垃圾回收还有这么多门道!”今天我就从一个老程序员的角度,聊聊Python的GC到底是怎么工作的,以及它是怎么解决循环引用这种棘手问题的。

先说最直白的一点: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核心是引用计数。啥意思呢?就是每个对象后面都偷偷挂着一个计数器,记录当前有多少地方在用它。比如你写了这么一段:


此时,这个空列表的引用计数就是2,因为ab都指着它。如果你接着写:


那么引用计数就变成1。最后如果del b,那引用计数归零,Python就会立马把这个对象销毁,内存释放掉。听起来很简单对吧?引用计数的好处就是直观、快速,不需要额外等待“垃圾回收时机”,一旦没人用了,马上释放。

但问题也来了。引用计数有个老大难:循环引用。比如这样:


这里ab互相指着对方,即使你把abdel掉,引用计数依旧不是零——因为它们互相引用着。结果就是:这俩对象死死抱在一起,谁也释放不了,内存就泄漏了。

那Python怎么解决这个死结呢?答案是分代垃圾回收(Generational GC)。这个机制就像是打补丁,专门弥补引用计数的短板。它会周期性地去扫描对象,看有没有这些“死循环”。具体点说,Python把对象分为三代:新生代、青年代、老年代。刚创建的对象先放到新生代,如果GC跑了几次它还活着,就会被晋升到更老的一代。为什么要这么设计?因为绝大多数对象生命周期都很短(比如函数里的临时变量),所以新生代里的对象很快就会被清理。而老年代里的对象往往比较持久,比如常驻内存的大数据结构,GC就不会频繁去动它们,这样能节省开销。

检测循环引用这件事,Python的GC会在扫描阶段去构建一个“引用图”。如果发现某些对象只在这个小圈子里互相指着,但外部没人引用它们,那就说明这是垃圾,可以安全释放。这样一来,循环引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
不过你要是以为这套机制完美无缺,那就太天真了。实际上,Python的GC虽然能处理循环引用,但代价不小。GC扫描的时候是要“停顿”的,尤其是在对象特别多的时候,这种停顿会让程序抖一下。如果你写的是普通的Web后端小项目,可能根本感觉不到。但要是你在做高性能计算、机器学习这种内存占用巨大的场景,GC卡顿就会成为瓶颈。很多大厂的Python工程师都会手动调GC参数,甚至干脆关掉GC,用代码逻辑来规避循环引用。

说个我自己的踩坑经历吧。有一次写一个爬虫框架,里面用了大量的对象池来管理请求任务。刚开始跑还挺顺畅,但时间一长,内存占用一路飙升,最后直接爆掉。当时我还以为是哪里有大对象没释放,结果用gc.collect()一查,好家伙,全是循环引用的锅。最后我只能老老实实改代码,把一些双向引用的结构改成弱引用weakref),才算解决。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Python的GC并不是万能的,你要是写得不注意,照样能把自己玩死。

这里顺便说说弱引用。它的作用就是让你可以“指着”一个对象,但不会增加它的引用计数。比如缓存场景,你希望缓存里有数据,但不想强行保活它,那就可以用弱引用。这样一旦外部没人用,这个对象还是会被正常回收,不会因为缓存而泄漏。

当然,聊GC还得提一下调优的姿势。Python的gc模块提供了接口,你可以手动触发回收、查看当前的代际阈值、甚至调整GC的触发频率。比如:


这里的阈值就是控制GC什么时候启动。默认情况下,当新生代里创建的对象数量减去回收掉的数量超过700,GC就会触发。这个数字并不是万能的,如果你的程序对象 churn(频繁创建和销毁)特别多,就可能需要调小阈值;反之,如果内存很稳定,可以调大阈值,减少GC扫描频率。

我个人的经验是:大多数场景下不用管,让Python自己跑就行。但在内存敏感的项目里(比如爬虫、数据处理管道),手动调GC真的很有必要。有些老司机甚至会在关键性能代码块前后直接关掉GC:


这招有点像“手动掌握节奏”,避免GC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插一脚。

最后,聊到这里其实能看出来,Python的垃圾回收是个“组合拳”:引用计数负责实时释放,分代GC负责兜底解决循环引用,两者配合才算完整。但它的本质决定了,Python在高性能领域始终是有短板的。你要么接受它的优雅和便捷,要么在性能关键部分用C扩展或者换语言。这也是为啥很多团队用Python写业务逻辑,但底层性能模块还是交给C++或者Rust

说实话,我挺喜欢Python这种“懒人思路”,绝大多数场景你完全不用操心内存,写得飞快。但我也不得不承认,它的GC就是个“能用但不完美”的存在。你们要是真在项目里遇到内存泄漏、性能抖动,不妨先从GC机制入手,多查查引用链。别忘了,代码是人写的,垃圾也是人造的,GC只是最后的兜底,不是你乱写代码的救命稻草。

那我抛个问题:如果有一天Python抛弃引用计数,彻底走上类似Java那种纯GC的路线,你们觉得会更好,还是反而失去了一种灵活?我个人挺好奇的。

以上就是“Python垃圾回收机制(GC)如何工作?引用计数+循环引用问题如何解决?的详细内容,想要了解更多Python教程欢迎持续关注编程学习网。

扫码二维码 获取免费视频学习资料

Python编程学习

查 看2022高级编程视频教程免费获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