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程学习网 > IT圈内 > 软件,落后制造业二十年
2016
02-27

软件,落后制造业二十年



其实,我很清楚,这个文章的标题太夸张了。正确的,应该说,我的思想,落后制造业20年。但,我想,我大概也能代表51%的IT人的水平了吧。就让这100%的IT人被代表了吧。

自从离开上家公司(央企一流技术团队),一直在思考研发团队的组织形式。传统IT企业,把研发团队划分为:业务分析-功能设计-代码开发-测试-运维,按工作流程条块切割。各组只管自己那一段的工作,不对产出负责。一直感觉效率低,每个人成就感都不足,出了问题,谁都不负责。最后形成大家只是来上班,“积极怠工”的气氛。而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,更是费劲。明明几行代码调整就能解决的事情,但代码人员无权调整,说要找设计,设计说找业务,业务说要考虑考虑其它部门意见。最后,就是一点小事,都很难推动。体制僵化,几次改进下来,积极的人也消极了。

在新的团队中,上次黑猫问我,是不是招一个专职测试。我直接就回绝了。我说,咱们这里,没有不懂业务只懂代码的技术,也没有只管开发不管测试、运维的技术。每个技术人员就是上帝,就是造物主,有权决定他做的东西要实现什么。同样,这是他的东西,他嗬的锭就要自己打扫。东西做的好,荣誉是他的,背后的辛苦也是他的。

我希望,通过这种方式,给技术人员荣誉感,让他们知道,自己不是民工,不是别人说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工具。让技术人员知道,要为自己做的东西负责。自己的差错要自己承担后果。我允许代码出BUG,但我不允许没有责任心的BUG。

后面我们几个人在分工的时候,也是尽量按功能模块分工。这个功能归他做了,那所有的事情就都是他的。我希望按这种小微框架的工作方式,而不是工作流程切块的工作方式,激发人的责任心,减少协调工作量,让大家的精力,更多的集中在有效生产力上,让工作尽可能自动化,尽可能的避免堆人来解决问题。这样可能就单体来看,战斗力低了一些(他不仅要做自己擅长的、喜欢做的,还要做枯燥的、不喜欢做的工作),但是整体、长远来看,我觉的应该是大大优于几个人按流程协同工作的效果的。

讲这么多,其实是这个想法这些年一直在脑海中酝酿,总算有机会完全按我的想法组建团队,而且实施中初步感觉效果还不错,有点小小自得。然后无意中看到百度词条:丰田的精益制造的解释。突然发现,原来在制造领域,人家在八十年代就已经这样做了。。。汗。

引一段让大家看看:

精益制造的起源

丰田公司在探索新的生产模式的过程中发现,小批量生产比大批量生产成本更低,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:第一,小批量生产不需要大批量生产那样大量的库存、设备和人员;第二,在装配前,只有少量的零件被生产,发现错误可以立即更正。根据后一个原因,丰田得出结论,应该将产品的库存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以内,这就是准时生产(jit)和零库存的雏形。事实上后来jit生产还推广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,确定了这种模式下制造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亲密的依赖关系。
为了实现随时发现并纠正错误,必须有由高度熟练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工人组成的工作小组。在流水线生产模式中,组装线上的工人只是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,而不对产品的质量负责,产品质量由专门的检验部门在产品整体装配完毕后进行检查。但事实上组装线上的工人最了解第一线的情况,如果在组装线上就将生产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,那就不会出现因错误积累而导致大量拆卸返修的现象。

所以丰田公司按生产将工人分组,每个小组随时纠正本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错误,并且定期集体讨论,提出改进工艺流程的建议,这就是成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早期形式。当然在刚刚实施随时纠正错误的做法时,组装线老是停下来,但当所有的工作小组掌握了经常出现的差错,并对发现差错原因有了一定经验之后,差错的数量大为减少。

因为每个工作小组的工人对他们的生产负责,所以他们有权决定如何提高生产力水平,并自己实施改进措施,也就是说工人有进行决策的权力。而在授权给生产小组方面,除了给予他们改进生产的权利,还赋予工作组长强大的行政权力,组长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晋升工作出色的成员。这种管理方式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文化,为日后精益制造模式的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以前只知道一堆名词,精益制造,JIT,零库存,而自己也正是搞ERP的,以为自己很明白。现在才突然发现,当时自己屁都没明白。结合最近看的另一本讲管理的书:【目标-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】--Tolerate / Jeff COX(同时强烈推荐给大家,其实这本书,通篇都在讲一句话,但值得你去读他怎么反复讲的)。突然感觉自己这次似乎是真的明白了。

呵呵,希望自己是真明白了吧。不过,估计自己一年、三年、五年、十年,再回首的时候,发现自己还是不明白。

不过,在软件开发领域,践行精益制造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,还需要不少的技术工具、技术框架层面的实践支持。比如尽可能选择哪些独立工作的小微框架,松耦合方式协作的控件,尽可能让每个模块有明确的责任,能够独立完成完整的业务功能。比如django的app模式、angular/react/vue的组件模式,相关的代码都组织在一个模块内部,集中责任而不是分散责任。反例,就是spring/structs/hibernate这种分层设计的框架,这种框架是按工作流切的工作面,不利于按照精益制造的精神组织生产。

感觉近几年的IT的发展,确实是在向小微框架方面演进,逐渐摒弃了JAVA时代的分层框架设计思路。这跟开发语言层面语法的简化,动态语言/弱类型语言的发展(尤其是js/nodejs/php/python的强有力发展)、硬件计算能力与云化能力(不再强调单机的垂直扩展,而是强调小机集群的水平扩展)的进步密不可分。

这也是我,为什么喜欢python / js / php这种动态/弱类型语言(嗯,python谈不上弱类型),为什么选择的技术路线是

  • 泛前端团队:weui+light7+vue+php或nodejs
  • 小后端团队:python-django

不过这里要说明下,我很清楚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与组织形式。因此这个方式,我觉的是最适合初创至中型公司的结构。也就是研发团队规模在3人至28人的规模。对我来讲,一个公司研发团队,做到28人就足以足以了。再大,另做一个公司吧。同时,超过28人的团队,也已经不是我的菜了,我享受不到乐趣,我觉的再大的团队,精力就要放在内部斗争、内耗上了,我不享受,不喜欢。真要到那个时候,就让我退休,另做一块我喜欢的事情吧。这才符合小微团队的精神--专注、敏捷。为什么是28人呢,1-(3-3-3)-(3-3-3)-(3-3-3)=28人。3个人的团队是最有战斗力的,3个3人团队是一个中型小组,3个中型小组组成一个大团队。大团队一个专职的LEADER。这就OK了。从3到28人,也要遵循这个步骤壮大团队。重视每一个人,培养每一个人。不合适就换掉,不能凑活。这样的团队结构,在我现在空中楼阁、雾里看花的视角看,是最能够发挥出每个人的荣誉感、积极性的团队结构。

自己也不专业,随笔而已,而且思维跳跃,中间两句话你看着不顺的,其实我中间还有几个推理步骤,没落在纸面表达。虎虎外行。内行见笑了。不对之处,也欢迎多多指点。

很开心,因此码字以铭志。痛,并快乐着~~~

扫码二维码 获取免费视频学习资料

Python编程学习

查 看2022高级编程视频教程免费获取